很多朋友做完肠镜,发现报告上写着“结肠息肉”,心里不免咯噔一下。息肉和肠癌有什么关系?为什么我会长息肉?其实,这背后可能和你肠道里另一个“隐形世界”——肠道菌群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肠道息肉和菌群失调的那些事。
肠道息肉,特别是腺瘤性息肉,是公认的结直肠癌前病变。它的形成与遗传、饮食、年龄等多种因素相关,而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肠道菌群失调也是不可忽视的“推手”之一。当肠道菌群失衡,有害菌占据上风,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:
1、慢性炎症环境
某些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持续刺激肠黏膜,导致低度慢性炎症,这是息肉发生和发展的“温床”。
2、代谢产物改变
菌群紊乱会影响短链脂肪酸(如丁酸)等有益物质的生成。丁酸是结肠上皮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,并能抑制异常细胞增殖,其减少会削弱肠道黏膜的屏障和修复能力。
3、免疫调节异常
肠道菌群直接参与局部免疫系统的教育与调控。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监视功能下降,无法及时清除异常细胞。
既然菌群失调可能助长息肉,那么主动调节菌群就成为预防和干预的重要一环。对于已有息肉病史、或处于肠镜术后恢复期的朋友,除了遵医嘱定期复查,积极调整生活方式(低脂高纤饮食、戒烟限酒、规律运动)外,还可以考虑主动进行微生态调节。
在益生菌的选择上,可以选择对胃酸及胆盐耐受性强的,如京常乐®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就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益生菌,它以其芽孢形态具备极强的耐受能力,能有效定植肠道,竞争性抑制致病菌,帮助减轻肠道炎症,为黏膜修复创造更健康的环境。

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科学预防,三步走
1、定期筛查是关键:建议40岁以上人群,尤其有家族史者,定期进行肠镜检查。早发现、早切除息肉,是阻断癌变之路最有效的手段。
2、吃出健康菌群: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,它们是有益菌的“口粮”;适当补充发酵食品(如酸奶、奶酪);减少红肉、加工肉类和高脂食物的摄入。
3、考虑补充益生菌:对于高风险或术后人群,可在医生指导下,合理选用经过验证的益生菌制剂,如地衣芽孢杆菌,作为日常保健和辅助预防的举措之一。
肠道健康是一个整体工程,息肉是警报,菌群是土壤。呵护好肠道微生态,就是为肠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更有意识地去关注肠道菌群的平衡,科学预防,防患于未然。
标题:肠道长息肉,竟是菌群在“报警”?如何科学调菌,防患于未然
地址:http://www.bafangchuanqi.cn/yljx/37434.html




















